野猪终于不是“三有动物”了,现在能随便捕杀了吗?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2023-07-03 05:50:22

野猪不再是“三有动物”

根据新版《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不再被列入其中。这个名录的调整主要是因为野猪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生态入侵问题,给当地环境和农民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野猪的生活习性

野猪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以下是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性:


(资料图)

群居:野猪通常是群居动物,以家族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家族通常由一对成年野猪和它们的后代组成。

领地:野猪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会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其他野猪侵入。领地的大小取决于野猪的密度和可用食物资源的多少。

食性:野猪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吃很多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植物、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在冬季,野猪会更多地食用树皮、草根和坚果等富含能量的食物。

活动:野猪通常在白天活动,但在寒冷的冬季,它们可能会在夜间活动以节省能量。它们喜欢在森林、草地和农田等地方活动,但也会在城市边缘和公园等人类环境中寻找食物。

繁殖:野猪通常在春天或夏天繁殖,妊娠期为4个月,每胎通常产下4-8只幼猪。幼猪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内就能跟随母亲活动。

社交行为:野猪有丰富的社交行为,它们通过互相嗅闻、互相触碰和发出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野猪之间也有亲密的关系,它们会互相帮助照顾幼猪。

总的来说,野猪是一种适应性强、好奇心强、社交性强的动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和繁殖。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野猪的数量持续减少,甚至在很多区域都销声匿迹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后来将其列入“三有动物”行列。

野猪数量近年来极速攀升

“三有动物”虽然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物,但是只要是有益的野生动物、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一般都会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对于三有动物,国家也实行重点保护制度,对于其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管。

20多年来,我国野猪受到有针对性的保护,其种群在很多地区发生了泛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态恢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我国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野猪数量逐渐增多。这为野猪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基本无天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野猪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其主要天敌如狼、豹等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下降。这导致野猪在生态系统中失去了自然控制措施,从而使得其种群数量迅速增长。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为野猪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例如,人类种植的农作物为野猪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城市化的进程也使得野猪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人类干预:人类为了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系统,可能会引入外来物种来控制野猪数量。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得野猪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加。

野猪泛滥造成的危害

一是破坏农作物:野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们会吃各种植物,包括农作物。野猪在寻找食物时会破坏农田和花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二是危害人类安全:野猪是野生动物,具有攻击性和危险性。在人类活动区域,野猪可能会攻击人类,甚至导致人类死亡。

三是传播疾病:野猪是许多疾病的宿主,包括猪流感、猪瘟和猪霍乱等。野猪在与家猪接触时可能会传播这些疾病,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四是损害生态系统:野猪是一种顶级掠食者,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处于关键地位。如果野猪数量过多,它们可能会捕杀其他野生动物,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和崩溃。

五是破坏自然栖息地:野猪在寻找食物时会破坏自然栖息地,包括树木、植被和土壤等。这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今后能捕杀野猪吗?

虽然野猪不再被列为“三有动物”,但在实际管理和保护中,仍然需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其数量和活动范围,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

因此,尽管野猪不再被列为“三有动物”,但仍然受到法律保护。在开展相关活动时,需要遵守禁猎区域、禁猎期、禁用猎捕工具和猎捕方法以及国家枪支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随便捕杀。同时,对于野猪造成的损失,相关部门仍然需要进行合理的补偿和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