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晚8点多,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开门小组,彝家汉子罗兴保吃完晚饭刷朋友圈,看到一条直播视频,他顺手点击直播。
【资料图】
早前一会儿,中国·南华第二十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开幕式在县城龙泉广场举行。罗兴保点开的,正是美食文化节开幕式直播视频。
地处滇中腹地的南华,山峦叠翠,百菌云集,境内已知可食用的野生菌种类达290多种,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的31.2%,享有“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等美誉,“世界四大名菌”和“中国十大名菌”均有分布。自2003年起到2023年,当地连续20年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
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暨迎宾晚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节庆搭台、经济唱戏,20年来,南华县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野生菌产业发展共赢。数据显示,当地野生菌产值从2003年的4254.7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51.28亿元,20年里足足翻了120倍。
提升的产值里,有20年前开始包山采菌的罗兴保的贡献。有人把20年光阴比作一把尺,人生的第二个20年是熟年,这个阶段,见的人多,经的事多,奋斗的决心越来越足。罗兴保期待,山里的菌子每年能如约而至,县里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松茸采摘。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从采摘混乱到包山采菌
生态效益与农户增收共赢
这天一早,罗兴保和家里人刚进山,就在一处松林下,看到5朵大小不一的松茸紧挨着,有4朵已达到采摘标准。
他蹲下身,轻轻扒开松茸根部缠绕的苔藓和枯叶,用削尖的木棍从旁边朝着松茸根部缓缓斜插进去,手在木棍末端轻轻往下一压,松茸便从土中被撬起。
剩下一朵不到3公分的“童松茸”,他不急于采摘,而是从地上抓起一把松叶,小心覆盖在还未成型的菌盖上。
适度采摘,是罗兴保多年来恪守的准则。
罗兴保所在的咪黑们村因盛产松茸名声在外,靠着大自然的恩赐,村民们“靠山吃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忠才说,每年采菌季,全村26000亩山林都能产出松茸,去年松茸产值达到1100万元。
“如果20多年前没推行‘包山采菌’的模式,这些年山里的松茸肯定越来越少,产值肯定没现在这么多。”周忠才说。
原来,早年间,每逢松茸采摘季,村民们一哄而上找菌子,有人拿铁耙子采,有人采的时候不管菌子的大小。“要知道,松茸对生长环境很挑剔,一旦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再生的可能性很小。”周忠才说,因为人们无序采摘,且采摘不规范,有几年松茸越来越少。
放眼整个南华,全县250余万亩林地中,均生长有不同种类的野生食用菌,适宜松茸生长的林地面积达70万亩。和咪黑们村一样,早年间无序采摘的情况很普遍。
当地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探索“封山育菌”管理模式。即在封山育菌区域,安排护林员巡护管理,实行“七不准”政策,即不准毁林开垦、不准毁坏林木、不准采砂采石、出菇季节不准放牧、不准使用农药化肥、不准偷采盗采、不准采集童菌及过熟菌。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封山育菌面积200万亩。
封山育菌只能守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如何规范采摘?当地按照“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的方式,以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承包等形式,在云南省率先推行包山采菌模式。
拿咪黑们村来说,从2001年开始,每年采菌季,村里把山林归拢,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将山林承包给想采菌的村民,其他村民则获得承包金。
罗兴保大概从20年前开始包山采菌。“和以前无序采摘比,现在我可以等到菌子品质最好的时候采,采菌子时也很小心,以不破坏菌子的生长环境为前提。”他说,去年整个采摘季,他和别人搭伙承包的林地松茸产量一吨左右,销售收入达到四五十万元,自家赚了二三十万元。
自家的三四十亩山林,罗兴保则交给村里统一向外承包,如此能获得一笔承包金。今年,他家4口人获得承包金13600元。
数据显示,自南华县2001年推广“包山采菌”模式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推广实施菌山承包经营面积50万亩。
“这种模式推行以来,松茸慢慢增多。大伙靠着松茸增收致富,反过来更自觉地守护山林。”在罗兴保看来,只有保护好这片山林,松茸每年才会“如约而至”。
为持续巩固封山育菌成果,保证野生菌品质,南华县还加强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以松茸、牛肝菌、松露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3片、面积3500亩,建成乡镇级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8片、面积2310亩。
封山育菌。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从山里到山外
链条延伸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罗兴保一般早晨进山采松茸,一部分销售给来村里收购的商贩,然后运往昆明,再流通至世界各地市场;一部分通过村里的电商服务站发往全国各地。
这天中午,在咪黑们村电商服务站的操作台上,工作人员熟练地分拣着当天收来的松茸,然后装入有冰袋和吸水纸的泡沫箱里,贴上送往北京的标签;下午6点,快递员会准时上门取件;晚上7点半左右,一箱箱松茸会被送至南华县城;晚上9点,松茸将装上冷链车发往昆明。昆明市场留一部分后,其余的很快通过飞机运往不同城市。
从山林到城市,为保证新鲜野生菌快速“出山”,南华县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广场、10个乡镇电商分中心、128个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并开通南华至昆明长水机场邮航直达专线,新鲜野生菌13小时可达上海、12小时可达深圳,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物流“神经末梢”打通的同时,20年来,南华县夯实“菌”基础、稳定“菌”供应、延伸“菌”产业、提升“菌”价值,持续擦亮“世界野生菌王国”品牌。
如何提升产业价值链,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来到成立19年的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不停运转,工人们正按订单清点、搬运野生菌系列产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走进公司展厅,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除了各种菌子的干片、冻片,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两年流行的菌汤包等各类特色产品也有很多。
这家企业只是南华县众多从事野生菌收购、交易、运输、深加工产业链的缩影。近年来,南华县挂牌保护优质野生菌加工企业,落实林地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贷款协调等扶持政策,发展野生菌相关产业经营主体774户、家庭农场35户、专业合作社21个,培育形成加工企业14户,有4户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
鲜菌速冻类、干制类、泡酒类、油炸类等野生菌初级加工产品,以野生菌为原料的野生菌酱、调味品、健康养生产品……随着产业发展,野生菌系列产品种类更是不胜枚举。2022年,当地野生菌加工产值达到23.5亿元。
产业壮大离不开科技助力。近年来,南华县成立南华野生菌研究院,组建野生菌大数据中心和野生菌基因库,注册专利5项、商标25件,“振彝”等5件野生食用菌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野生菌季节性强,如何实现一年四季都有鲜菌,当地探索“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公司+农户+基地”“飞地经济”等食用菌发展模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2022年,当地发展羊肚菌、大球盖菇、香菇、仿生野香蕈、榆黄菇等食用菌1177亩,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产业链条仍在不断补强。”南华县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个以野生菌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县里正规划建设“野生菌加工园区”“云南国际食用菌交易中心”“中国野生菌产业研发基地”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野生菌产业跨越发展。
开山仪式上,毕摩采摘的首朵松茸。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
提升影响 让“吃菌到南华”成为共识
8月3日一大早,南华县五街镇百菌园热闹非凡,菌农们穿上节日盛装相聚于此,等待进山采摘松茸。
作为中国·南华第二十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的开场大戏,松茸采摘开山仪式当天举行。
除了开山仪式,紧张刺激的“菌王”争霸赛,集食、游、购、娱于一体的野生菌不夜城,结合传统民族歌舞编排的打跳广场舞,本地名厨与八大菜系名厨现场切磋,以野生菌为主要食材的长街宴……本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即便这几日南华时晴时雨,依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以菌为媒,20年来,当地以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为契机,发展野生菌特色旅游。2022年的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网络曝光量达5.4亿次。
节庆引领下,20年来,散落在县城大街小巷的数百家餐馆、酒店相继推出自家拿手的野生菌美食,菜品之丰富、菜名之独特,让人称奇。目前,南华县有野生菌餐饮企业311户,2022年以野生菌为主的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4.6亿元。当地还计划每年培树20户云南省“餐饮名店”,助推“到南华吃菌”成为时尚,让“吃菌到南华”成为共识。
南华野生菌出名,但南华不止有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9.54%,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绣文化在当地源远流长;滇东与滇西之间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位于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县境内的大中山林场,是云南省四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20年来,南华持续发力,将野生菌产业与其他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腾飞。
7月29日,南华县在昆明举行推介活动,绣娘将野生菌绣在布上。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7月29日,南华县在昆明举行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推介活动,记者便看到身着彝族服饰的绣娘将一朵朵野生菌的图案绣在布料上。
8月2日、3日,南华县五街镇芹菜塘村将黑山羊、野生菌、彝族传统结合,举办首届“菌王山”美食文化节。期间,游客们吃着羊汤锅,围着篝火和村民们挽手快乐打跳,一派热闹祥和氛围。
产业融合聚力下,南华县上半年GDP达到547790万元,同比增长6.2%,排楚雄州第二位。虽是半年数字,但和20年前的2003年整年比,提升了约7.5倍。
砥砺奋进二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南华县委政府正锚定云南省委“3815”战略目标,以拼的劲头、抢的状态、敢的氛围,大抓产业发展、大抓项目建设、大抓招商引资,带领全县20万人民,营造全县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下一个二十年,南华已经出发。